百年前,Makotaay(注1)港口部落的族人会驾舟从无光的海上出发,船上灯火引吸引鱼群奔赴,无垠大海使他们丰收。
光是「没有」,也是「无限」,Makotaay的族人相信,黑夜再长,终究是光诞生的地方。1990年,因公部门荒谬的行政疏失,族人的世耕地被政府侵占,为了捍卫土地,他们不惜与国家机器展开长达30年的「还我土地」抗争。那是一段历经三代、未知何处有光的黑暗期。期间,他们挡下数个开发案,族人回到争议地号,执意垦耕。终于在2020年,光穿越黑暗,政府返还大部分的土地权状。(注2)
从艺术占领出发
「在2015年土地还未归还时,我们就用三件地景作品『占领』这里。」Makotaay生态艺术村的策展人Nakaw Putun说。三件大型作品都是族人所创,其中一件便出自伊祐之手。「我们的土地就是我们的,要有态度!不管了,先用艺术来守住!」是艺术家,也是艺术村村长的伊祐振振有词地说。这三件作品就像三根长钉,牢牢嵌入土地。用艺术占领之心,昭然若揭。
Makotaay本就是依海而生的聚落,也是阿美族艺术家辈出之地,正因生活在海边,创作和思考脉络无法与自然脱钩,于是以「生态」、「艺术」为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加上地主中人才济济,有导演、歌手、美食料理家及艺术家,大家有共识地贡献所长,守护土地。「我们不会种田也不会种菜,那就来种艺术!」于是经过地主同意,第一届Makotaay生态艺术村于2020年展开。
Mihoya舟船汇聚
除了2021年因疫情暂停外,以一年一会的节奏,邀集国内外艺术家驻村创作,至今已进入第四届。近两年主题从「海洋年」到「海社会」,宣告复振航海文化的决心。他们在海洋聚会所开办海洋教室,将海的知识及捕鱼技术传授给年轻人,也藉由製作猎具和鱼篓,找回老人家与海为生的手感。今年更举办「PASAWALI海洋论坛」,向夏威夷请益造船工艺,甚至集结了花东近四十艘无动力船只,在太平洋上舟船汇聚,重现千百年前海路盛况!
2024 年海洋教室,93岁耆老Nangoy教学。
从一开始族人多在观望,到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参与,做这么多,伊祐只希望大家能看见土地的价值,不要轻易变卖。「有天,100岁的老头目Lekal来到这里,看到伊祐以传统家屋形式打造海洋聚会所,后来又看到他造的舟,说伊祐完成他的愿望,他心满意足了。两个月后,老头目就过世了。」Nakaw淡淡地说。
以文化复振返还
艺术村的重要精神,是对内将长辈过去的海洋文化与知识记录下来,再透过创作、出版、影像、食物等形式重现,传递给下一代。对外,希望旅人能藉由艺术作品、小旅行与海洋教室,更理解土地故事与海洋生态问题。抗争30年了,珊瑚白化了,海都无鱼了,艺术村用柔软的芭蕉叶,包裹对原乡土地正义及环境议题的深刻批判。
2024驻村艺术家| 朱威龙〈石海共鸣〉
2022年,艺术村办起了市集和音乐会,「因为长辈去盐寮的海或疯市集后说:我们也想办!」地主中有些人是做餐饮的,市集正好能让他们有机会参与;Nakaw喜欢被老人家推着走的压力,甘愿成为部落许愿池。明年伊祐还会依循老人家的记忆,再完成一艘拼板舟,也将着手绘製海底猎场地图,更希望艺术家及海洋教室能真的进到海里——那是今年因颱风而未竟之事。
2023年艺术村地主队开幕表演
以Makotaay命名的艺术村,是否让土地因此正名?又以「村」而非艺术节或季为名,是否试图与东海岸众多艺术节做出区隔呢?到头来,这些追问只是徒劳,那些弯绕曲折的深究从不是部落思维。他们爱海,爱这片土地,只因海是生活,海是家,理当不顾一切地捍卫;他们懂海,明白在五又三分之一个浪(注3)时撒网,迟疑将带来风险,必须当下立判。这些都让他们透明而直接,坦率而无畏,一如海。
2024 海风音乐会表演者 | 黄子溢
Pasawali(海的远方)有什么?去了才知道!他们以艺术行动实践海路的追寻。「讲爱好像挺夸张的,但似乎就是这样。」Nakaw笑着说。
(注1)Makotaay是以阿美族为主的部落,位于花莲县丰滨乡的河海交界处,有混沌之意。
(注2)即使大部分土地已归还,但仍有问题待解决。详见「823艺术村」Facebook粉丝专页置顶贴文。
(注3)伊祐的父亲告诉他,五个大浪后的下一波小浪来临前,浪会开窗,那是观察鱼群的好时机,适合撒网。传统上也会以算浪的方式来选择安全的下海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