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另一半」是迷思!恋爱专家:不再找人填补内心空虚,才是最理想状态
越来越多人「骄傲保持单身」,全球破1000万追踪的爱情专家马修.赫西Matthew Hussey在新书中打破社会对单身的刻板印象,揭示爱情并非人生的唯一解答。
by Benny-2025/04/15更新
Photo/Getty Images、三采文化
文/马修.赫西《你的Right One正在路上》、出版社/三采文化
有一件小事,让我稍微能够理解女性可能感受到的、持续来自家庭和已婚朋友的压力,有时候,这种压力似乎来自四面八方。那就是我身为男性,在谈论约会和感情关系时所承受的压力。每次记者或观众问我是否单身,我总会觉得厌倦又沮丧,因为这个问题已经问过无数次了。如果我回答正在交往中,他们会说:「哦,那太好了。」然后不再追问。如果我说我单身,他们会说:「怎么会?你可是恋爱专家耶!」
我可以在此坦承,这件事其实让我很困扰吗?虽然不是每次,但每回答这个问题超过20次,我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无法让生活顺其自然地发展。我发现自己陷入我所警示的情况: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非找到一个重要的人不可,同时又必须不断抵抗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而这只是因为我想要在「拥有一段关系」这个选项上打勾─我必须提醒自己,这个选项并不重要。
让我一口气解释清楚。首先,我并不是什么「恋爱专家」。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某人是否处于一段关系中,而是他们是否对现状感到满意。我从未主张人人都应该谈恋爱;我只是帮助他们找到想要的关系。其次,我不认为自己的恋爱经验是我的最强资历。我在撰写本章时恰逢订婚,对我来说很幸运,但这个标籤本身不应该成为一种荣誉。仅仅是处于一段关系中,并不会让我或任何人获得成功。我指导过的许多人在结束关系的那天,反而骄傲地表示自己更成功了。我们都至少认识一对情侣,他们的关系在社群媒体上看似幸福美满,实际上却濒临崩溃。
让我描述更真实的情况:
如果你因为我的工作而找到爱情,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因为我的工作而与不应该在一起的人分手,并恢复单身,我也会一样高兴。
如果你在读完本书后,决定不急于寻找一段感情,因为你爱上了自己的生活、爱上做自己,不再试图寻找某个让你感觉良好的人来填补内心空洞,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单身的日子向来不轻鬆。即使摆脱了外界对于寻找伴侣的压力,我们仍然必须面对自己的亲密感需求。在15年的教练生涯中,我遇过无数女性,她们觉得自己的约会生活毫无进展。每当遭遇拒绝和心碎,失望和绝望便随之而来,直到她们开始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这个古老理想只适用于其他人。你开始对约会失去兴趣,不是你永远感觉不到火花,就是你感觉到火花的人最终伤害了你,或与你的期望不同。你对自己说:「也许我该接受自己永远找不到伴侣的现实。」然后,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开始成双成对,淡出你的生活。这种失望逐渐变成坚信不疑的想法:既然只剩下我还独自一人,那一定是我出了什么问题。
这些想法在每一段失败的关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即使我们努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内心深处仍隐藏着一种持续的恐惧:也许这个世界已经改变得太多,也许真正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你会觉得:也许这种关系对我而言根本就不曾存在。
我们在一段感情中付出了几月或几年的光阴,后来出现问题,结果又回到原点,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相当沮丧。我们的爱情似乎没有一个能够累积财富的帐户,每当有人离开,我们就必须和新的对象重新开始,一段感情关系的计时器重置为零。然而,我们的生活或身体却没有重置按钮,它们会不断走下坡。如果恋爱是一场桌游,它就不会像「大富翁」那样能够稳定累积房子和酒店,而是像蛇梯棋;每段新恋情都像是一个可以攀登的梯子,而每次分手就像是滑梯,瞬间把我们带回曾经的孤独中。但这不一定是坏事;我们还是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看到朋友们相继配对而觉得自己被抛弃时,别忘记,任何人都可能随时回到单身状态。长久稳定的伴侣也会分开。对于维持20年婚姻或伴侣关系的人来说,结束会不会比第6次或第16次失恋的人更糟?这个问题没有正解。有些人在分手后会对新的独立生活感到成就和平静,而有些人失去了从前生活中的舒适、朋友或确定感,因此觉得自己完全被抛弃。
无论你处于什么状态─约会、被甩、离婚或自愿单身─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单身所附带的情绪。相比失恋的创伤或离婚的末日感,单身的日常挑战和压力,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如果问题是内心深处的空虚,你该如何应对?话虽如此,没有伴侣还是会让人感到痛苦。一旦开始累积各种小小的痛苦,最后就会变成一种慢性病。有时候,当你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且感到自信,或至少愉快且全神贯注在生活上,压力是可以控制的。但有时候,你可能会感觉自己不断与别人看不见的敌人对抗。单身的痛苦也可能在最美好的时候袭来。当你陶醉在一段极致的体验时,这份特别的幸福感却提醒你:没有人与你分享。你激动不已时,没有人听你诉说。在你只想静静享受一切时,身边没有人陪伴。
有些人会将这种缺乏感视为实际损失,彷彿单身的每一年,就是错过了与未来伴侣共度的一年。这种「每个人都有命定伴侣」的想法,非常接近下一章会揭穿的错误观念。但失落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家克里斯多福.希钧斯(Christopher Hitchens)说过:「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明白一个悲伤的道理:你无法交到老朋友。」在感情中同样适用:你无法回到过去,与从未交往过的高中初恋结婚。而有些人─尤其是那些经常与已婚朋友比较的人─感受会更深。如果某位老朋友与另一半在一起10年,你很容易会拿自己目前的单身状态来比较,然后说,即使你今天遇到了某个人,也永远无法弥补已经失去的那10年。
我认为,还是有理由抱持希望。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什么人。我们能更快地赶上同辈的进度。我不是说你要根据以前所有约会灾难,快速列出一份危险讯号清单(确实也不要忽略它们),但在你往后的生活里,仍然可以遇到瞬间灵魂相吸的伴侣。我通常讨厌这样的说法,不过灵魂相吸其实没有那么神祕。你们都走过各自的人生道路,知道生活如何让彼此变得谦卑。经历了这些以后,你们更能够认识和欣赏对方身上柔软的部分。
无论是离家乡千里之远,还是住在老家附近,我们都希望自己出社会后成为与过去不同的人。在某个时刻,你会遇到让你想起这一点的人。即使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渴望。追求的目标、驱策的动力,以及决心达成的事情往往定义着我们。同时,我们拒绝的事物─为理想而必须说「不」的事物─也塑造了我们。我们要经历很多,才会了解自己无法忍受的事情。每当你把某些事情抛在脑后,就与过去的自己和曾经会做的选择渐行渐远。然后,有人出现在你面前,和你有类似的经历,你们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不是魔法,或者说,就算是魔法,那也是你在19岁时无法拥有的魔法。
单身不容易,有时就像永远无法消除的痛楚。本书的一个核心目的是提供一套工具,帮助读者在恋爱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对机会保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