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前的世界,是远航、殖民、贸易的时代,西方文明进入古老的东方世界,加速物种与产业的传播,而源自中国的茶不只贸易到欧洲,更以产业形式向外扩散,台湾也在潮流下加入茶香世界。

1796至1820年间,茶树自福建引进台湾北部开始种植,至1868年,首座茶叶精製场在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成立,由受聘来台的福建製茶师传授技术。彼时的中国茶因为有洋行的大量採购,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商品,间接带动台湾茶区的拓展。在1868年以前,北台湾茶树的栽种沿着淡水河与其支流大嵙崁溪、新店溪及基隆河的丘陵地拓展,1855年南投冻顶种植青心乌龙茶种,1875至1908年木栅樟湖发展铁观音,至1925年三井株式会社自印度阿萨姆省引进大叶种茶树,二战后开始生产绿茶。茶在不同时代下被赋予的风味,展现出台茶的多元特质。

台湾在1970年代进入工业发展,台茶市场由外销转为内销,国内饮茶人口增加,品质追求也越精细,这使得茶区朝向海拔高度竞逐。大阿里山因为海拔以及北回归线通过,在亚热带与热带气候交错之下形成理想的云雾带,加上原始森林长期滋养的肥沃土壤,造就了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在农业经济转型的大力推波下,1970年代嘉义县梅山乡龙眼林开始种茶,成为台茶走向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起始。

新茶势力崛起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中部分场前分场长郭宽福表示,大阿里山茶区位处高海拔,气候冷凉、日夜温差大、早晚多云雾、平均日照短,因此茶树生长的叶片厚实柔软,儿茶素类中苦涩成分的含量较低,茶胺酸、果胶质以及甘味物质的含量较高,经由製茶工艺呈现的茶汤清香、优雅、鲜活,不需刻意后製烘焙修饰,也能品评出茶叶的色香原味,而成为目前台湾高海拔茶中的主流。

1970年代嘉义县梅山乡龙眼林开始种茶,成为台茶走向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起始。

茶区自北向南拓展,製茶技术亦是由北部向南传承。早年人们多以文山包种为学习对象,而经长年融合又走出各地的风貌,比如说,南投鹿谷茶区在清香型茶类加入团揉手法,发展出「半球形包种茶」,成为后来定义的「乌龙茶」前身。当漫长的茶路走到嘉义,已是多元汇聚的局面,而大阿里山茶区广纳各家不知不觉形塑出弹性灵活的製茶思想。

再者,成熟茶区背负的产量大,早已朝向专业分工发展,但在新兴的大阿里山茶区,茶厂规模普遍不大,维持一条龙生产方式,且多数茶农参与製作也比较深,对于品质以及製作流程的掌握度与细腻度忠实反映风味表现上,更是嘉义县的茶产业发展经济栽培仅有五十年历史,却可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升格茶文化首都

自第一片示範茶园在嘉义县梅山乡龙眼林栽植,产业从梅山逐渐扩展到竹崎、番路及阿里山乡,早年各区域皆有独立品牌,如石棹的珠露茶,但在十多年来的整合之下,嘉义茶区统以「大阿里山茶区」称之,产製茶叶也以「阿里山高山茶」共同行销,成为台湾茶区名称整合成功的重要典範。如今阿里山茶区共有1,800多公顷,为全台茶园面积排行第二名,儘管远少于第一名为南投的6,000公顷,但是青农的比例却是最高,产业的活力与动能亦是最强。

综合上述条件,嘉义县政府于2019年「世界搏茶会」喊出「高山茶都.嘉义」口号,确立嘉义县的城市品牌,提出「品质卓越」、「文化深厚」、「旅游胜地」、「产业繁荣」四大发展主轴,推动结合种植、製茶、销售、旅游,形成完整的茶叶产业链,并实现全方位产业升级,使以大阿里山茶区为茶文化的传播中心。

大阿里山茶区以高山气候与製茶工艺呈现的茶汤清香、优雅、鲜活。

一直以来,茶改场主要是协助茶农栽植的角色,提供优良育成品种、担任技术顾问、协助解决生产问题。回应高山茶都的愿景,茶改场也积极扮演陪伴、抚育、顾问角色。2022年,茶改场决策于梅山乡太和村樟树湖新设「梅山试验站」,梅山试验站海拔高度1,618公尺,居于阿里山茶之道的南道与北道中心点,将成为目前茶改场海拔位置最高的试验站,不只可为当地茶农就近提供立即服务,更是茶及饮料作物最高海拔试验区,亦是未来研究中高海拔茶产业的核心基地。

接轨国际茶业市场

自农业部农民学院开办以来,茶改场亦推出茶业训练课程入门班与初阶班、製茶进阶班、感官品评班等课程,成为新世代茶农的培养皿。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改良场南部分场分场长林儒宏表示,课堂上嘉义茶农子弟佔了高比例,他们在回到大阿里山茶区之后,也保持良好的交流,形成「茶农教茶农」的风气,在学理与实务的交叉应证之下,激荡出大阿里山茶区的创意能量。

茶改场决策于梅山乡太和村樟树湖新设「梅山试验站」,将成为未来研究中高海拔茶产业的核心基地。

比如说,过去大阿里山茶区以青心乌龙以及台茶12号(金萱)为主要品种来生产部分发酵茶,由于夏季茶菁叶片的茶多酚类物质含量高,适製发酵程度较高之茶类,可以表现茶汤滋味的浓稠感与醇厚度,为了活用夏季茶菁特质,茶改场于2007、2008年在大阿里山茶区推广小叶种红茶製作,以传统红茶製程辅导本地茶农製作红茶,克服了茶菁条件及成茶闷、菁、杂、涩等缺点后,成功推出滋味浓郁且带有强度回甘的小叶种特质红茶。茶农为了改善条形红茶不易包装、库存空间大等问题,又将条索红茶在初乾后仿照乌龙茶布球团揉方式,製作成「球形红茶」使得球形小叶种红茶成为大阿里山茶区近年来的新产品,吸引不少茶农专攻此领域,甚至使用品质更好的春茶来製作;与此同时,又引进「台茶18号」(红玉)、「台茶20号」(迎香)、「台茶21号」(红韵)等到大阿里山茶区试种,藉此丰富本地红茶茶树品种,并接轨国际茶业市场。

高山茶都的未来使命

另一方面,茶改场也积极推动製茶技术竞赛,按部分发酵茶、小叶种红茶、大叶种红茶来分类评核。林儒宏说:「製茶技术竞赛的精神考验製茶师对于技术的掌握,同时必须要能就茶菁与气候状况临场反应,做出最适切的调整,来呈现茶最佳风味。」而这门技术竞赛除了鼓励传承製茶工艺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极端气候下,高山茶区也渐受影响,云雾带以及结霜线有明显变动,加上突如其来的旱季以及强降雨情况,对于茶园栽培管理带来莫大冲击。他指出,目前中低海拔茶区已出现茶季重叠的情况,在缺工限制之下,往往牺牲低海拔茶区,此现象在不久将来势必也会出现在中高海拔茶区。在缺工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手採表现已难以维持过去的品质,部分茶区尝试引进机械採收机,茶改场也积极针对採收样品研讨新的茶园管理与製茶流程,找出机採茶可以维持品质稳定与均匀的方法。与此同时,多场製茶技术竞赛开始使用机採茶菁进行评比,并办理机採茶技术竞赛等,意在提前培训生产者面临产业转型的应变能力。

郭宽福认为,从早年营林事业到茶叶与观光事业,阿里山一直以来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指标,在目前高海拔地区农业逐渐受限的情况下,现有茶区除注重茶园管理与製茶品质外,更应建立永续经营理念,加强水土保持与维护,才能让目前高海拔茶的荣景持续维持,也才能使茶农不致于离茶、离农甚或离乡。他说:「我们应该要透过製茶技术去呈现阿里山茶的优势,呈现我们自己的特殊的风味,才能与其他产区有所区隔。」

比品质、比特色、比突破,是阿里山「高山茶都」面向未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