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是很直觉的,在脑海里可能会出现画面,也可能是种颜色。
关于钢琴家程伊萱,稍作搜寻就会发现,伊士曼音乐学院、钢琴名师Nelita True、富灵魂及诗意的风格,都是以她为中心的关键字。
成长于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程伊萱在曾为芭蕾舞者的母亲影响下,自小耳濡目染沉浸于古典音乐的世界,4岁开始习琴时便展现卓越的音乐天赋。怀抱着对音乐的炽爱,程伊萱于中学期间进入晓明女中音乐班接受乐理、音乐素养、艺术欣赏等专业训练,而在就读东吴大学音乐系期间,与知名小提琴家彭广林合作演奏布拉姆斯作品后,首次体会到室内乐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充满情感张力的表现方式,为日后专注于室内音乐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大学毕业后,程伊萱继续于美国深造,她先后取得伊士曼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与博士学位,成为美国传奇钢琴名师 Dr. Nelita True 的嫡传弟子,无论独奏或室内乐演出,她皆受到高度肯定与讚赏。在校期间时更获选为Graduate Award Pianist,同时成为伊士曼室内乐协会(Eastman Chamber Music Society) 成员。Dr. Nelita True 曾形容她的琴声充满魔力,总能勾勒出古典乐曲蕴含的真挚情感,直达灵魂深处。
程伊萱以诗意且富有灵魂的弹奏风格活跃于国际乐坛,足迹遍及巴黎、布拉格、米兰、纽约等世界音乐殿堂。三年前与先生回到台湾后,这位气质优雅的钢琴家以「伊萱与朋友们」为概念策划音乐会。「钢琴家不该只是弹奏经典曲目,否则久而久之容易流于制式化。我认为音乐人必须拥有自由与空间,让音乐感动人心,也让听众更轻鬆地享受其中。」
虽然此系列音乐会主轴仍围绕程伊萱与钢琴演出,但她所带来的表演不只是音乐演奏,或许说是以音乐为出发点,让观众体验一趟有画面、有感受、有触动、有回忆的奇幻旅程。
程伊萱的音乐充满彩色,而她的琴声就像调色盘
程伊萱是个很有想像力的音乐家,她多次在受访时表示,音乐是有颜色的。「小朋友学习或是接触音乐时,往往凭直觉去感受,用生活所及的简单表达能力去联想,就像他们会用颜色来描述一个人。至今对我来说,音乐仍然带有色彩,且音乐也跟人一样拥有独特的个性。」
她以作曲家李欣芸为台北捷运板南线谱写的进站音乐为例,少有的五拍子架构A大调钢琴声,是暖暖的天空蓝;在半分钟的旋律与广播声中转化到C大调,彷彿从天空来到了街区的树木,呈现了活泼的黄绿色,就像是张开双臂迎接着喜悦。当然,她也提醒,古典音乐其实无所不在,即使都市生活步调飞快,但随处都能发现经典乐曲的存在,以及其所带来的美妙。
会说故事的音乐演奏,让聆听者有感的乐章
在程伊萱求学时,有件事丰富了她日后的钢琴世界。「大学老师要求我们除了练琴,还要了解这些乐曲相关的故事背景,因此当时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找资料。」这段过程让程伊萱的音乐充满画面感,甚至半开玩笑的形容,这是超越4D的体验。对她来说,音乐表演不只是在舞台上演奏,而是让听众能够透过不同的曲目,感受到每次主题希冀陈述的情感连结。
她从生活中寻觅灵感,形塑成每场音乐会的主题,而在选曲时,这些「音乐故事」,则成了她在脑海中搜寻的关键字,她用想像力及对乐曲的理解,将曲目安排成演出内容。《伊萱与朋友们》这一系列很有趣,在筹备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合作伙伴对选曲不熟悉,但在了解选曲的原因,以及曲子的背景故事之后,他们都会产生自己的解读与找到如何呈现的方式。」
自然、花草、生活,超越听觉的室内乐
大自然,是程伊萱的身心灵寄託。她透露小时候在彰化员林的家,以及加州与波士顿的住处,都有着院子甚至树屋。「虽然钢琴属于在室内演奏的乐器,但我很享受处在充满大自然、花草树木等植物的场域中。我相信像树木、花草、山林都有灵性,包含我们养的宠物,窗外的阳光、花香、鸟鸣,在某个瞬间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彼此难以言语的连结。」
在去年的〈我爱你的各种样貌〉中,程伊萱以舒曼《诗人之恋》为灵感,不仅是作为演出曲目,更与「拾心香研」香气设计师Poky合作,以专属订製的香氛,搭配曲目故事的导聆,引导听众以丰富的感官层次,体验由音乐而至生活等各种美妙的诠释。「虽然选曲、策划、设计都是刻意而为,但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组合。听音乐本来就是轻鬆有趣的,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练习,但到现在我仍是如此认为。」
歌颂生命中的瞬间,向音乐名家致敬
欣赏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是程伊萱日常的嗜好。「我喜欢视觉相关的作品,因为除了创作者自身的意念,观者也带入自己的经历、情感与价值观,对作品产生个人的理解与情感连结。」
「虽然现在我们称这些作品为古典音乐,但曾经这些乐曲也是当时的流行音乐。」程伊萱很欣赏Lady Gaga及Billie Eilish,艾怡良、徐佳莹、魏如萱等人也是她很推崇的流行歌手。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古典音乐出现在电影、动漫,以及让不同风格的音乐人演绎,她回答,那些被时间留下来的乐曲,透过新世代的乐器演奏,已与当时有着一定的差异。当我们这一代的音乐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所谓的「古典音乐」,自然让这些音乐有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程伊萱以莫札特为例,这次演出的E小调给钢琴和小提琴的奏鸣曲,是莫札特奏鸣曲中少见的小调作品,乐曲虽然诉说的是悲伤的故事,却同时描绘了生命中的某个瞬间。「这次的音乐会,我想向那些作曲家致敬。标题『唱吧!没有明天的唱吧!』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生命中的瞬间,那些值得被珍惜与纪录的时刻。」
也因此,这场音乐会涵盖古典、浪漫及现代乐派的曲目,以旋律美妙的莫札特《E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揭开序幕,接着由单簧管与声乐交织出浓郁的诗意,是来自德国作曲家史博的《六首德文歌曲》。钢琴与女高音诠释着深邃而动人的故事,选自布列顿的《在这岛上》与拉赫玛尼诺夫的《六首罗曼史》,另外还有小提琴与钢琴演奏无需言语便令人感动的《无言歌》;音乐会也将藉由知名广播主持人邢子青的解说,增添丰沛的层次、色彩及生命力。
让我们透过音乐感受生命的美好瞬间
身为古典音乐名家,程伊萱坦言自己对爵士乐充满兴趣,因为她欣赏爵士乐手的自由及随兴。无论是在音乐会或是在酒吧的演出,爵士乐手总能信手捻来的即兴表演,让众人乐在其中。
以相似的逻辑,与不同的音乐人合作便是《伊萱与朋友们》系列的重心之一。「这次合作的优秀伙伴,包含女高音黄莉锦、小提琴家陈仕杰与单簧管家刘凯妮,结合声乐与乐器的多元组合。由于彼此对音乐的解读与诠释很接近,我们在练习时常常产生很多很有趣的交流。」 其中,《在这岛上》、《六首罗曼史》及《六首德文歌曲》特别与女高音黄莉锦合作,程伊萱补充道:「声音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每位声乐家的声音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程伊萱也鼓励学生,在研习音乐或乐器的同时也要学习作曲,因为能将自己喜欢、想表达的心情谱写成音乐旋律是非常美妙的。「音乐创作是件很自由的事!」她提及,当年音乐演奏也不像现今这么正式的编制,很多时候是在教堂或沙龙中进行,贝多芬、巴哈皆是如此。
有时候不如退后一步,才能用平常心去感受每种创作的好。
前段时间,程伊萱与先生赴日旅游,期间也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她开玩笑说,自己会「太专业」的从钢琴家对乐曲的了解去过度分析曲子的诠释,所以整场音乐会听起来像是一场辛苦的脑力激荡。然而身旁非古典音乐背景的先生,反而很轻鬆地沈浸其中,享受当下的表演。「就像欣赏画作,往后退一步,才能看到精彩之处。我期待《伊萱与朋友们》系列,可以很轻鬆愉快地带给大家同样的乐趣。」
「每首曲目,都是从生活中被创作出来,有着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音乐本该贴近生活,与我们活着、呼吸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透过这场音乐会,我希望观众能在音符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即使明天不可知,但今天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程伊萱如此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