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人回家的路总是特别漫长,Nakaw Putun的老家更在距离花莲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丰滨乡港口部落(Makotaay)。她小时候使用汉名,跟家人一起住在市区,后来又北上求学,更像个都市的孩子,是16岁加入「原舞者」成为学生团员,才对自身文化产生好奇。

「有次文建会(文化部前身)在港口部落办文化体验活动,我就很开心地报名参加,到现场发现除了我以外,所有参加者都是外地人,我们部落的人都在外围帮忙。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荒谬,明明是自己的文化,为什么我还要透过参加活动来体验?」这个巨大的冲击让Nakaw Putun开始频繁回家参加祭仪、找阿公聊天,慢慢累积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也找回自己的族语名字──「原本我承袭外婆的名字叫Nakaw Piyaw。因为我爸爸比较早走,阿公很想念他,就帮我改成爸爸的名字Putun纪念他。」

跳浪艺术节总策展人Nakaw Putun

在接触原民文化的过程中,Nakaw Putun看见部落艺术家的创作能量,逐渐生起推广原住民艺术的想法。「虽然那时在国艺会工作可以认识到许多厉害的艺术家或老师,可是我一直没办法触及或更贴近原住民艺术,就清楚知道我要回来花莲,跟原住民艺术家在一起。」

策展让原民当代艺术被看见

Nakaw Putun先赴英国诺桑比亚大学进修文化管理硕士。「在英国有个很深的印象:我经过一家店,看到橱窗展示一个看起来很高级的艺术作品,我看了那个艺术品一段时间,心想我回花莲想要开一间店,即使人家没有进来,也可以隔着玻璃橱窗认识原住民艺术。」

2013年,Nakaw Putun真的回到花莲开了一间原住民工艺概念店「Wata」,除了展售原民工艺与文创品,也作为艺文展览空间。当时台湾第一个以原住民为主体的Pulima艺术节才刚开始在台北举办,原住民人口最多的花东也还没出现相关的艺文活动,原民艺术的论述付之阙如。

Nakaw Putun坦言,在花莲为原住民艺术「开疆闢土」的前几年非常辛苦,一方面花莲欣赏艺术的人口不多,再加上大家对原住民艺术还停留在木雕、织布等传统工艺,对原住民文化更存在诸多刻板印象。「2014年Wata展出阿美族艺术家优席夫的作品,其中一幅〈Should we talk?〉画了穿传统服饰的阿美族女人在滑手机,竟然有人问:『现在的原住民也会用智慧型手机?』」但正是这些互动经验令Nakaw Putun更加坚定,要透过策展对外沟通,作为原住民发声的管道。

在经营Wata的七年时间, Nakaw Putun接触到超过五十位原民艺术家,在与他们合作成长的过程中认识不同族群文化脉络,成为策划跨文化展览的扎实根基,从2016年东海岸大地艺术节、2017年花东原创生活节、2018年Pulima艺术节到2023年的南岛艺术三年展等展览中,与艺术家共创当代原住民的论述。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照片来源/哇大创意提供)

她接下来的目标是让台湾的原民艺术与国际的南岛语族有更多串联。2024年她前往夏威夷参加第13届太平洋艺术节,今(2025)年则将带领Makotaay生态艺术村前往美国圣塔菲做国际交流。「这些国内外展览让原住民艺术家可以在参展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当代艺术的养分,这些养分都会再回到自己的土地,让他们的创作能量越来越好。」

从人类世建构花莲地方学

2021年Nakaw Putun接下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总策展人的任务,对于这个花莲当代艺术的全新品牌,她观察到花莲得天独厚的大山大海,让生活于此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带有对环境的关怀,于是她从人类世与地方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第一届以「后花莲八景」为题,邀请十位与花莲关係密切的艺术家「回家」创作,也向观者探问:什么是花莲的风景?

Nakaw Putun介绍「后花莲八景」是从1951年画家溥心畲绘製的〈花莲八景图〉延伸而来,「当时的花莲八景是由负责编修《花莲县志》的文人骆香林选定,这些地方成为风景名胜的背后,却是环境被开发破坏、原住民的传统领域被剥夺。」相隔70年的「后」花莲八景,艺术家不再只是歌咏好山好水,更对环境提出批判与省思:同样来自港口部落的伊祐 ‧ 噶照以〈如果海只剩下风景〉探讨汙染及海洋资源的枯竭,太鲁阁族艺术家林介文的〈停工〉温柔控诉矿场对红叶部落的环境破坏。

第二届Nakaw Putun邀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董事张卉君及艺术家李德茂担任共同策展人,共同发想出「变化球」的主题。「变化球既可指涉不同种族甚至物种的眼球,也可以代表恆常变动的地球。」三位策展人从变化球发展出三条轴线:关注海洋生态的张卉君代表黑潮涌动的视角,Nakaw Putun从山、海、苔藓等自然中撷取花莲独有的纹理,李德茂则谈论人类世无所不在的数位思考。带领观者跳脱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回望这颗孕生万物的美丽星球。

星球爆裂疗癒所

0403大震过后,Nakaw Putun与共同策展人龚卓军与王玉萍决定改以地震为主题,并邀请台湾地震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国凤成为偕同策展人,与参与艺术家组成「地壳踏查团」,前进震后现场做田野调查。

在邻近七星潭海岸的MiDAS米仑地震工作站,踏查团首见目前全球唯一将光纤打入断层带所监测到地震波讯号,大震当下地壳剧烈的拉伸与挤压,在红蓝密集交织的波纹间得以见证;于太鲁阁山月村坠落粉碎的巨石前,反思坚硬与脆弱并非绝对,我们亦可像石头一样柔软;走入被地震改变样貌的山中,感受到即使是一座山,也因为生活其中的万物成为複数,因而没有山是单数,没有人是孤岛。

「如果花莲自成一个小星球,它就是有许多断层带而不断爆裂的小星球;如果地球需要经由断层、错动、爆裂来释放能量,花莲其实就是星球爆裂观测站。」以「星球爆裂」串联11组艺术作品,Nakaw Putun认为以星球的尺度看待,爆裂并非不可逆的毁灭,反倒从中迸发人与万物重生的可能。

公视我们的岛〈震撼花莲|断层带上的生活 〉与锺顺龙X庄慕华〈还在〉(照片来源/哇大创意提供)

除了从科学及艺术的视角切入,策展团队也希望观测站成为关照心灵的救援站。艺术家涂维政的《地震博物馆》邀请民众带来跟这次地震有关的物件,把逃出避难穿的球鞋、再也不能开门的钥匙串、坠落的天使等物品压印成考古遗迹。在地青年组成的「地震写生团」则带领民众前往天王星大楼、翰品酒店与北滨街等现地素描,无论画下昔日风景还是现在的废墟与怪手,都承载彼此共有的生活记忆。

在三届的跳浪艺术节中,Nakaw Putun透过策展积极回应花莲的当代议题,她希望「星球爆裂观测站」能够给予花莲疗癒的力量。「这十年来我努力做艺术交流,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来认识花莲,我们的孩子可以回来花莲,但每次地震都会有人放弃或离开花莲,我都觉得非常可惜。」

她希望把这些艺术作品的能量献给花莲,对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说:「留下来吧,我们一起。」

购买 VERSE 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