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创办人马斯克于上週四语出惊人,公开呼吁应「尽快」为国际太空站(ISS)划下句点,并将相关资源转向更具前瞻性的人类火星探索计画。这项倡议不仅在全球太空社群中投下震撼弹,更引发了关于太空站未来命运、国际合作走向,乃至太空探索战略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马斯克透过其个人社群媒体平台 X(前身为 Twitter)发文表示:「现在是时候开始準备 @Space_Station 的除役工作了。它已功成身退,实际效益增长甚微。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火星。」这段简短却掷地有声的言论,旋即在太空界掀起滔天巨浪。
马斯克言论背后的深层意涵
儘管马斯克偶尔会在社群媒体上发表一些带有挑衅意味的言论,但这次的倡议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并非一时兴起。他后续在回覆媒体询问时更明确指出:「决策权在总统手中,但我个人建议是越快越好,最好是两年内。」换言之,马斯克希望将国际太空站的退役时间表,从原定的 2030 年大幅提前至 2027 年初。
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多重层面的连锁反应。首先,政治层面首当其冲。国际太空站计画是多国合作的结晶,其退役与否,牵涉到美国与俄罗斯、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太空强权的协调与共识。美国总统川普政府若採纳马斯克的建议,势必需要与这些国际伙伴展开密集磋商,以确保太空站的退役过程平顺,并维护国际太空合作的稳定性。
然而,政治角力并非易事。美国国会内部对于太空站的态度并非一致。以参议员泰德·克鲁兹为首的重量级议员,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太空站的坚定支持者。克鲁兹的选区德州正是国际太空站任务控制中心所在地,太空站对于当地经济与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据消息人士透露,克鲁兹对于马斯克的倡议感到「怒火中烧」,并可能因此对总统提名的新任 NASA 署长人选贾里德·艾萨克曼的任命案进行阻挠。
NASA 面临两难:科学研究 v.s. 预算考量
除了政治层面,NASA 也将面临极大的压力。自 2020 年底 NASA 才真正开始充分利用国际太空站进行各项科学研究,包括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物实验、地球观测、以及人体在长期太空飞行下的生理研究等。NASA 认为,未来五年仍有许多极具价值的研究计画亟待在太空站上执行。
然而,维持国际太空站运作的成本极其高昂。NASA 每年投入在太空站上的预算超过 30 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用于运输补给任务。马斯克认为,将这些经费转用于更具突破性的火星探索,将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让我们前往火星」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于太空探索的雄心壮志,以及对于现阶段将资源过度集中在近地轨道运营的质疑。
另一方面,NASA 也正积极布局「商业近地轨道目的地」(Commercial LEO Destinations)计画,希望透过扶植民间企业,在国际太空站退役后,仍能在近地轨道维持美国的太空活动能量。然而,这项计画目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私人太空站能否在 2030 年前顺利运营仍是未知数。马斯克的倡议,无疑为 NASA 的未来太空战略增添了更多变数。
SpaceX 的盘算:星舰或成近地轨道新解方?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同时也是 SpaceX 的掌门人。SpaceX 不仅是 NASA 太空站运输任务的主要承包商,更在积极开发新一代的「星舰」(Starship)重型运载火箭。马斯克可能认为,与其耗费巨资维持老旧的国际太空站,不如将资源集中于星舰的开发与应用。
SpaceX 或许可以提出一套更具成本效益的近地轨道解决方案。例如,将星舰改造成一个具备生命维持系统的太空平台,取代国际太空站的功能。这不仅能节省 NASA 的庞大预算,更能进一步扩大 SpaceX 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
然而,这种构想能否实现仍存在许多挑战。首先,星舰的技术仍有待验证,其生命维持系统的可靠性也需要时间证明。其次,过度依赖单一公司 SpaceX,也可能引发垄断疑虑,并不利于美国太空产业的多元发展。
国际合作何去何从?各方角力下的太空站未来
国际太空站的未来命运,将是一场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角力下的複杂博弈。马斯克的倡议,无疑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俄罗斯太空总署已表态将国际太空站运营至 2028 年,国际伙伴们也普遍倾向将太空站维持运作至 2030 年。美国政府最终将如何决策?是採纳马斯克的激进方案,提前为国际太空站划下句点,抑或是在各方压力下,维持原定的退役时程?这一切仍有待时间揭晓。
可以肯定的是,国际太空站的未来走向,不仅将影响太空科学研究的进程,更将牵动国际太空合作的格局,乃至人类太空探索的战略方向。这场由马斯克一句话引发的太空风暴,仍在持续酝酿,其后续发展,值得全球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