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的永续发展目标(SDGs)多聚焦于环境与经济,文化永续的定义则较模糊,甚至近乎于零。其核心问题不外乎文化面向多元较无法被定义,亦不像工业或产业能够制定明确的标準与规范。然而,在全球积极响应永续议题的当下,文化岂能置身事外?今年适逢故宫百年院庆,在迈向新纪元之际,国立故宫博物院能否有与世界接轨的新维度?院长萧宗煌谈及故宫的永续方针时表示:「如同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的规划,故宫设有永续发展小组,定期研议并执行故宫的永续发展目标。」其中,建筑节能、展览规划、文物保存与文化传承,皆是故宫永续发展的重要面向。

全球能源续存观念逐步转变的今日,适逢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百年院庆,即使不计入过往于紫禁城的故宫成立年岁,以及来台 后暂存于台中雾峰北沟的时间,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的成立,至今也已60年。如何让故宫从桑榆妪影走向晨曦新姿,《WEPEOPLE》邀请到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萧宗煌从硬体设施到策展创意,一一阐述。







从建筑永续谈故宫

谈及建筑节能,萧宗煌提到虽然台北故宫主建筑在1965年落成时,已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法,透过缩小空间达到恆温恆湿的节能效果。然而随着时代演进,旧有设计难以符合如今的节能标準。有鉴于此,他回顾过去在国立台湾博物馆担任馆长时的经验,透过更换空调设备、优化风管布线,提升北院的能源效率。此外,未来北院的「新故宫计画」在图书文献大楼改造成第二展览馆之余,也将规划申请绿建筑、智慧建筑标章,朝向环境友善建设迈进。至于2015年落成的嘉义故宫南院,则本就达到「钻石级绿建筑」与「钻石级智慧建筑」的规范。此外,「等待北院第二展览馆落成、现代库房修缮完毕,届时我们也将更竭尽全力进行北院主建筑的更新计划。」萧宗煌道。

优化观展体验,降低资源浪费

除了建筑升级,展览规划也是故宫永续 发展的关键环节。光照影响着文物的保存时效,由于书画卷轴对光线极为敏感,故宫遵循国际研究建议,将展览光照亮度控制在50烛光。然而,这样的亮度对于细观字画仍有难度,若展柜的玻璃透光性不足,观展体验也将大打折扣。萧宗煌表示:「针对展品与观者的距离问题,故宫採取科学方式改善,例如在与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宝合作的『大美不言』展中,我们採用高透光度、低反射的强化玻璃,即便维持50烛光标準亮度,也能有效降低玻璃反光,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缩短至30公分内。」

过去多採一次性展板与展柜,造成大量 耗材浪费。如今改採可重复使用的独立展柜,并调整展场配置,减少材料消耗。尽管成本较高,却能有效降低资源浪费,落实永续展览设计。同时也推动「绿色保存修复」,透过慎选修复材料、减少化学溶剂的使用,降低对文物的潜在损害,确保文化瑰宝得以长久保存。

在有限文物中延续价值

文化永续不仅关乎物理空间,也涉及馆藏与策展思维的调整。萧宗煌提及目前故宫的收藏品,多为唐宋元明清五朝文物,尤其又以明清收藏居多,虽有少量的民众捐赠,但馆藏数量难以大幅度增加,这也引发一个问题:「如果故宫的藏品数量无法增加,该如何谈文化永续?」毕竟展间内容倘若没有流动,难以吸引更多人潮。萧宗煌针对这番质疑,以故宫的策展模式答之。

「过往,故宫的展览多採编年史或断代史方式,按照艺术家的师承流派、山 水、器物分类陈列,对于美术史研究者来说也容易学习与辨识,但对一般民众而言,则可能缺乏新意。因此,近年来,故宫调整策展思维,不再拘泥于时代分类,而是透过主题策展,让文物讲述自己的故事。」院长接续道:「例如去年策划了『看得见的红楼梦』展,并非逐 页展示《红楼梦》的文字章节,而是从 文本中撷取提及的器物与饰品,结合馆藏文物展示。」从熟悉的文学作品出发,使文物不仅得以重新诠释,也深化民众与历史的连结,一起走进曹雪芹所描的贾家大院,透过故事的包装,故宫文 物展不再只是单一欣赏文物而已,而是注入了更多策展观点。

不仅在实体展览上推动创新,在数位领域亦行之有年。例如「清明上河图」数位化,也得以让繁华的汴河沿岸更加 立体。也突破交通限制,将国宝从台湾带往世界各地。谈及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未来,院长萧宗煌带有深意的说:「百年故宫中有75年的岁月在台湾,与台湾这块土地有很深的链结,以未来百年来说,故宫该如何持续现代的荣景?过去都会讲故宫是世界第几大博物馆,但如今在现代博物馆不断新增之下,『世界第几大』已没有意义。摊开国立故宫博物院现近70万件的馆藏,其文物脉络与质量,皆受到世界认可。我们也要期待她成为台湾博物馆永续发展的典范,持续现代的荣景,让故宫成为『全民的故宫』,更是世界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