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雨林面积消失等气候变迁与环境问题下,「节能减碳」以保护地球环境的概念早已不新鲜。然而,许多人对于在生活中要怎么做才能有效落实减碳,却存在许多迷思和思考误区。

食物碳足迹大揭秘:运输不是主犯,生产才是真正的排碳大户

对消费者而言,食品在生产阶段所製造的碳排放是看不见的,最直接能感知到的碳排放讯息来自于食品包装标示的产地、品种,是进口或是国产,进而思考到不同来源的食品从产地到餐桌製造了多少碳足迹。此时对消费者来说,若希望能在饮食中落实减碳,最直觉可行的方法似乎便是从消费选择着手,以购买碳足迹更低的商品来实现低碳饮食,而食农教育也不断以「地产地消」概念鼓励消费者多吃当季、当令农产,并以低食物里程作为国产食品的优势。在运输物流方面,在地食品的碳足迹无庸置疑地比进口食品更低,然而,食物里程在食品生产系统中的碳排量占比却不如大众想像中具那么决定性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需求激增,现代农业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农畜产业不仅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更会成为全球重要的碳捕捉产业。

以牛津大学发布的Our World in Data数据来看,在牛肉、乳牛肉、羊肉、猪肉、咖啡、鱼、虾、起司、米饭、橄榄油、葵花籽油等多项食品製造的温室气体中,养殖阶段的碳排量在食物生产供应链占了最大宗,以肉牛、乳牛、羊肉为例,养殖的碳排占比皆为总碳排量的一半以上;而运输的占比却几乎要消失于图表中,以肉牛为例只占了不到5%。动物产品的碳排量更是植物基食品的10至50倍之多,相形之下,食物里程、包装、冷链保存、特殊农法或饲养方法的影响都没有食物类型的差异来得大。由此可见,在降低食物里程以减碳之外,多选择低碳的植物基食品,并降低食品在生产养殖阶段的碳排放、採用环境友善的永续农法,才是减碳的根本之道。

替代蛋白的现实困境:昆虫蛋白为何难以普及?

畜牧产品的碳排量高已是不争事实,牛肉的碳排更居食物之首,因此除了选择低碳食材,开发替代性产品也是今日一大饮食趋势。然而,当我们在寻找替代性食品时,寻找的关键在于找到让消费者真正能接受并长久食用的食材和料理方式,而不是只是一厢情愿地开发新的替代性蛋白,挑战消费者「食物恐新症」的底线。举例而言,昆虫蛋白产品的研发和上市已行之有年,并主打「吃虫比吃肉更环保」向关心环保议题的消费者招手。以蟋蟀为例,其不仅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达70%,也是最可持续且易于获得的昆虫之一,但因市场接受度不高而迟未在全球市场普及。

事实上,这种宣传没有广泛奏效的原因在于,推广替代性蛋白的关键并不在于论述「吃虫/吃某一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比传统肉类低」,因为其实多数食物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都不会比肉类更高。在碳排量前10名的食品中,最常见的牛肉、羊肉、乳牛肉、猪肉、家禽肉等肉品就佔据了5名,其余5名则为起司、巧克力、咖啡、养殖虾、棕榈油。

推行昆虫蛋白的另一个难处在于,多数消费者并不希望在食物中看见昆虫的样子,于是昆虫蛋白产品多半只能以烘焙食品、麵食或粉类形式被接受,在这样的现实下,人类食用昆虫的份额不仅相当微不足道,也使得昆虫产品的竞争对手最后根本不是肉类,而是其他碳排较低的食物,对于减碳的效益打了更多折扣。

因此,基于环保而做出的饮食抉择并不会直接导向昆虫蛋白,注重环保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会顺理成章地导向替代性产品,引导消费者转向绿色饮食的关键在于找到消费者真正愿意用来代替肉类的食物。人类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会在一夕之间消失,永续饮食转型亦不可能一步到位。比起期待消费者断崖式放弃既有饮食习惯,在研发市场接受度高的替代性食品之余,同时也应寻求更永续的畜牧生产方式设法降低碳排。

畜牧业的绿色革命:从「养牛场」到「碳捕捉基地」的蜕变

由于人类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放弃肉类消费,而食品生产系统却贡献了全球约3分之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农畜生产端又占了最大占比,如何促进农畜产业科技智慧化和永续转型,对于净零排放的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畜牧业需耗费大量水、土地等资源,其碳足迹也十分惊人。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需求激增,现代农业需要透过科学技术来扩大饲养规模,并在更少的资源投入下提高动物蛋白质的产量、同时又能减少碳排,这对于维持未来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应对气候变迁都非常关键。

随着这一趋势发展,现代农业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农畜产业不仅仅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更会成为全球重要的碳捕捉产业。在这个新思维中,我们不再将动物仅仅看作食物的生产单位,而是将整个生态系统视作一个複合的生产模式。例如,在乳牛养殖中,不仅考虑牛肉或牛奶的产量,还要将整个牧场当作碳吸收与储存的一部分来管理。

因此,增强农畜产业对碳汇的贡献是永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跳脱传统的「动物生产食物」思维,转而以生态学家的视角来设计农畜系统,通过先进技术将更多碳储存在土壤和植被中,以提升土地生产力并减少温室气体。最终,这样的智慧农业模式有望能为农民带来双重收益:一方面是来自农畜产品的直接收入,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碳回收和碳交易的经济价值。这种模式能为农畜产业带来新的视角与可能性,降低环境负担、为提升粮食安全提供积极作用、更高效地满足人类需求,并逐步迈向环境友善的农畜产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