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茶最尴尬,没有缺点,但也没有优点,人家说「惊惊袂着等」,做茶要胆大心细地执行。

阿里山茶之道分为南道与北道,南道以台18线为主轴,北道则是以梅山太平162甲县道到太和村的169县道为主轴,涵盖了阿里山茶产业起始的龙眼林,因此在阿里山茶人的眼里,北道代表的是老资历,南道是年轻的茶区,种茶三代以上的不多。每当全国赛前哨的嘉义县内製茶技术竞赛进入赛期,便是大阿里山各茶区的交流时刻。

前海军陆战队成员的黄昶铕发起「阿里山南道製茶菁英群组」。他把军人性格发挥在製茶的技艺里,成为南道茶冲锋的大将,硬把一面倒的形势扳到了「五五开」,使南道茶走到与北道茶势均力敌。
製茶职人黄昶铕。

九星连珠的南道茶阵线

阿里山公路狐步滑入茶村,把匆匆掠过的风景调慢速度,从视线左侧跳出红底白字招牌「生力农场」,黄昶铕的老家到了。黄昶铕出生隙顶最老茶厂,这个生力农场是他父亲黄增荣所创,是伐木工胼手胝足在峻岭之间种下的事业。如今,老茶人把茶传给了三个儿子,黄昶铕分得父亲所种的青心乌龙茶园,与哥哥、弟弟的茶厂相距不远,三家三星茶厂在阿里山公路「九星连珠」,成为阿里山南道茶的坚强阵线。

在三兄弟之中,黄昶铕最早回来做茶、也是资历最深。他说小时候的自己,是大人眼中「憨慢读册」的小孩,玩心太重,不爱唸书,高中毕业便回山上做茶。他民国87年回来,89年参加比赛便得了奖——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得奖,在学校挣不到的成就,却在俯拾茶菁之间找到。

于是,老是张望教室外想下课的年轻人,竟然在茶的世界里沉下心来,一练便是寒暑12年。

试茶室里,黄昶铕秤重、计时、注汤,铺陈出眼前十多杯,杯杯味道不重複的评鉴泡。澄澈汤里,原片舒张,浸出绿红翠黄,倒映杯中的面容已非年轻小伙,光阴如茶芽抽长,黄昶铕也在时间里把自己揉出想要的样子。

分家时,黄昶铕主动放弃生力农场,摘取自己的名字成立「铕茗堂」,并且另行设计现代化茶厂。「我改良老厂动线不顺的问题,楼上是日光萎凋场,萎凋后的茶叶可以从布管传送到楼下,楼下是减力架设计的室内萎凋场……」他详细介绍起自己的设计,好像军火贩子炫秀新型武器:「一层可以装到150斤,传统的『𥴊仔』(kám-á)只能装3斤,多了50倍,而这里共有17层,一次可以处理2000斤以上。」此外,他也仔细考虑到温度问题,把冷热製程分区,萎凋配有冷气空调,需要热源的炒菁、揉茶则设在地下层,并设有恆温恆湿焙茶室,彼此不干扰,控制可以更精确。

三次补苗呈现「色差」的茶园。

混血茶园的意外风味

走入他的茶园,一行一行茶树种得如同跑道般整齐。「我们种的时候有拉线。」怕人不信,又认真解释:「是真的。因为我爸种过稻,稻农很重行株距,所以我们种茶之前要先去砍竹子,做很多150公分长的竹竿,放在田的前中后定位,最后再用红尼龙绳拉线作畦。」

眼前的青心乌龙是黄昶铕父亲所种,都是有年岁的老茶树,有意思的是,看似整齐的田间却有「色差」,那是茶树不慎枯亡所「补苗」造成。「这片茶园经历三次补苗,一次补植青心大冇,一次补植台茶12号(金萱),反映出不同年代流行的品种。」这片「混血」茶园是黄昶铕口中另类的宝贝,他笑说自己一度很想「刬除异己」,还好在嘉大唸书时发现世界上最珍贵的红茶产区「大吉岭」也是混合品种的茶园,才恍然大悟:自己觉得不完美的茶园,其实是世人难以复刻的珍宝。

入选为农业部农粮署「亮点茶庄」的铕茗堂规划茶园与品茶体验。

黄昶铕近年专心致志在小叶种红茶,研究品种竞争作用对于茶风味的影响。从混合三品种的蜜香红茶到新种台茶20号(迎香),交错品种与技法展现出许多不同的红茶风味。此外,他还玩上了瘾,结合话题正热的阿里山咖啡,开发出咖啡红茶挂耳包,第一次注水沖泡可在浅焙咖啡放肆的果香里感受到茶的韵味,第二次注水是蜜香红茶的气味追上,退居背景的咖啡香如托住上扬气味的大掌,两种味道在轻盈与厚实之间追逐,产生有趣的品饮体验。

他最爱请人喝陈茶五年的「青心乌龙条红」,「没有葡萄却有葡萄香」的茶味无人不被惊艳,「再放到十年的口感更温醇,也许就会像葡萄酒了。」未知的美好有强烈的成瘾性,茶如此淡然,却令人无法放手。

重返校园当最老同学

说起当年「冲组」的自已,黄昶铕号召南道茶青组团练茶,升级实力,每每比赛结束,他们便想尽办法从番路乡农会那要到一点得奖茶,全员集合「泡」检讨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军人出身的黄昶铕引用古老兵书名言,从单兵战斗到协同作战,煽动茶势越来越旺,燎上北道,热血烫人。

黄昶铕总说:「好茶不怕试。」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是满面挂得奖匾额的墙,比赛成就已经快「突破天花板」了。

说起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场比赛,黄昶铕忆起与父亲黄荣增在「2019阿里山乌龙茶季─薪火相传,幸福回甘」全国部分发酵茶薪传奖製茶技术竞赛上,联手拿到全国冠军。这场赛事邀请耆宿与年轻製茶师联手製茶,用盛大规模传递茶业传承的深意。「我跟爸爸一人做一半,他的手艺很好,但是味觉不行了,所以我来当他的鼻子。」那场比赛的茶,是他记忆中从未有过的味道,当时的栀子花香自今深烙在心中。

黄昶铕近年专心致志在小叶种红茶,研究品种竞争作用对于茶风味的影响。

在众多花花绿绿的报导里,有一张「红榜」格外醒目,是2022年「全国大专盃製茶技术竞赛」。这不是业界厉害的竞技,却看得出黄昶铕很珍惜——茶激发出他的学习慾望使他决定重返学校,在28岁的时候考进嘉义大学农艺学系茶园管理术科就读。他自嘲着:「同学骑车,我是开车去上课,大家都叫我大哥。」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吊车尾的高中生,后来以第三名优秀成绩从嘉大毕业,而不久前他又考上研究所,现在是妥妥的準硕士。

面对茶永远是挑战者

说起自己的名字,黄昶铕颇为骄傲:「这是我爸取的,从来没有撞名过,它也是一种化学元素喔。」铕的化学符号写为「Eu」,是一种活泼的镧系元素,遇水与空气可以快速氧化,柔软如泥,又能伸展……描述这冷硬无机质的字眼莫名地很有「茶」感,也似黄昶铕这样一个人,有太多的矛盾与反差。

黄昶铕性情直爽,谈到多次与全国赛冠军失之交臂,不免也软了情绪。好朋友说他有「老二魔咒」,在家里排行第二,亚军拿了三座。但要知,全国赛冠军难攻也难守,从未有冠军卫冕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他可以「蝉联」亚军,也是前无古人的可怕成绩。

 黄昶铕秤重、计时、注汤,铺陈出眼前十多杯,杯杯味道不重複的评鉴泡。 

黄昶铕的屡败屡战,代表了他坚忍与不屈的精神,茶要试他、练他、逼他,彷彿一条没有终点的天堂路。但勇者何来畏惧,黄昶铕没有一次不迎上前去。要谁都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