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疗心室】「那只是我们的青春」?

有些男性觉得「我们现在讲话都要很小心」、「连说些干话都不行」⋯⋯是啊,三十年前的我们,这些话「只是干话」;但我忍不住想,过了三十年,当我们长大了,甚至为人父母了,看到这些话,甚至想到这些话用在自己的女儿身上,感受不知为何?

photo/ IMDb

前阵子看到「建中菜单事件」的讨论,听到有一个很常出现的声音,说着:

「男校说干话是正常的,那只是我们的青春!」

说起来,一群人关起门来怀念自己的青春,必然有些政治不正确的情况,为什么要被大家群起而攻之呢?

有些男性更因而觉得「我们现在讲话都要很小心」、「女权就是现在的政治正确」,「连说些干话都不行」。

是啊,三十年前的我们,这些话「只是干话」,或者说,「还能是干话」,因为说这些话,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与成本;但我忍不住想,过了三十年,当我们长大了,甚至成为他人的父母了,看到这些话,甚至想到这些话用在自己的女儿身上,感受不知为何?

这让我想到,最近《家有囍事》重新上映,于是我在平台上重温了这部片。看这部片时,的确也是满满回忆:逢年过节重播无数次的港片、那时的张国荣、看起来无厘头但经典的台词与情节⋯⋯

只是,当时觉得有趣的桥段,这么多年后,看到「娘娘腔」、「男人婆」、「同性恋」等词被用来骂人,跟最后女性变得娇媚、男性变得阳刚之后才能获得幸福,会有心酸的感觉。

看着这部片,我看的是回忆、是曾经对台湾影艺影响如此大的香港,但里面的内容,不见得让我舒服。

而我在想,若我是男性,当我们在长大这么多年之后,还是使用物化、性化女性的方式去「自high」,用这种方式逼自己融入男性阳刚文化;但日常生活,我却得尊重、理解女性的感受,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而非可标籤、性化的物体去对待时,这种分裂,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那表示,只有我身边的女性是值得好好珍惜的女性,是可以当成一个人好好理解的女性,而其他的、没有面貌且模糊的女性,就是可以随意想像的;

当我在面对身边女性必须忍下的攻击性,是否就可以借由这样分裂的想像,发洩在这些面容模糊的女性上?

而这对男性在建立关系中,难道不会出现无处安放的感受,变成不知该如何描述的困难?

这么多年,在许多前辈的努力下,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已出现效果,我认识很多年轻的孩子,包含男性,已经发现到这些用词对我们思想、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尊重」这个词,他们已经应用得越来越好,不管是表现于外的,还是内心思考的。

而我想这样的讨论,总是显示台湾是不停前进的。就如同我现在看《家有囍事》,有那些不舒服,却也表示,多年后的我,和小时候不一样了。

有些事情,如果一直没有想,现在开始思考,也是好的。⠀⠀

最近我在自己的 YT 频道《周慕姿放心说》,和钟颖老师聊了童话〈蓝胡子〉的背后隐喻,也在其中一集,与邓惠文医师借由《影后》这部片,聊到男性在面对不足与脆弱时的困境,以及如何影响男性的亲密关系。

文化调整原就不易,性别中那些约定俗成的刻板印象,原也难以意识与重新反思,但只要我们愿意想,都是好的。

而我们总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再需要用歧视、用贬低物化他人、种族等方式,来显示幽默感与获得快乐;

这种同理心的形成,更显示出各种平等意识推动的珍贵。

新的一年,祝福台湾,祝福我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平等、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