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茶,我都全心全意投入,用心把每件事做好,每一款茶都是精心之作。
踏进陈昭龙位于自家茶厂「上露茶业」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四面墙壁挂满了匾额与奖牌,几乎每一面都写着斗大「冠军」字样。他在製茶领域的卓越成就不言而喻,不禁教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验与历练,成就了这位茶界的翘楚?
陈昭龙是全国部分发酵茶与红茶(小叶种)製茶技术竞赛的双冠王。
家中种茶、製茶多年,帮忙家业是无可迴避的使命。然而,他的父亲一向严格,「以前学茶非常坎坷,做不好就会被责打,还曾在阿里山公路旁罚跪。」严厉的教诲激起了陈昭龙的叛逆之心,当兵退伍以后,选择在外闯蕩,远离家中的製茶事业。
直到28岁那年,母亲在茶园工作时跌倒受伤,这才把他从山下唤回了山上。三年过后,父亲意外去世,31岁的陈昭龙接手家业,强迫自己迅速成长。面对製茶,此时的他心境已经截然不同,「再也没有人替你撑伞了,必须自己学会独立。」后来,他决定盖起如今所见的茶厂,他说:「如果不盖,那些合作的茶农怎么办?他们的茶要拿去哪里做?」在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虽然沉重,却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茶与人的关係是一体的
比赛是让他在製茶路上不停钻研的动力。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参赛他就获得了嘉义县冠军,后续更是接连横扫各大比赛,「起初以为只是运气不错,后来一直得冠,才发觉这可能是自己的天份。」
拥有天份,也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陈昭龙比赛前总是习惯超前部署,「还没拿到茶菁,就已经开始思考要怎么製作。」他都在想些什么呢?「如果阳光很强,应该如何处理?茶菁要先收去哪里?整个程序都要先想一遍,以免到时手忙脚乱。」因为比赛过程没有助手,所有的安排和决策都必须事先规划好,才能在竞赛中从容应对,发挥最佳水平。
平日工作的製茶厂,就是陈昭龙在赛场下持续练功、累积经验值的所在。在他的观念里「茶就像人一样,喜欢舒适环境,因此,萎凋过程要常用皮肤去感受,检查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如果当下的环境连自己都觉得闷热、黏腻,那么製成的茶也容易产生出杂味。所以,萎凋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你觉得舒适的地方。」包括环境通风有助于茶菁的走水,日照过强,需要移至遮荫下方,如遇阴雨,则需赶紧找寻温室。对他来说,茶与人的关係是一体的。
茶叶经过白天萎凋,要进入夜半杀菁以前,陈昭龙会仔细嗅闻茶菁的发酵香气。「只有当茶菁散发清香时,才能开始作业。杀菁是将风味定型,如果发酵不足,就再给它一些时间。」炒茶前,他会审慎判断茶菁外观状态,老的茶菁水份不多,不能炒得太久,要用大火快炒迅速逼出水份;嫩的茶菁则要降低温度、延长炒製时间,才能确保熟透。到了揉捻阶段,茶菁的乾湿程度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太湿表示水分尚未去除,太乾则容易使茶菁碎裂,影响成品卖相。
陈昭龙力求全心投入,达到每款茶都是精心之作。
陈昭龙的製茶功夫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代工经验的累积。由于每位茶农的茶园管理方式不同,茶菁品质各有差异,他必须根据当天的天气条件,运用感官和经验来调整製茶方式,好比当遇上茶菁偏老,他会调整日光萎凋的时间再充足一些,以此带出更好的香气。
「其实做茶并不困难,只要掌握核心概念,就能畅行无阻。」陈昭龙云淡风轻地说道,但实际上,每道製茶工序都需精準判断、严密把关。製茶,说难不难,但也绝非简单轻鬆。一杯好茶背后,是职人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匠心。
展现茶菁最好的一面
要做好茶,是陈昭龙从不妥协的目标。「就像炒菜,如果食材本身相当优质,厨师不必过多烹调就很美味好吃。」他认为茶菁的先天条件决定了茶叶品质的成败,影响高达60%以上。
由于採茶的工资是以量计价,难免会遇到偷工减料的情况,把过熟的茶梗和茶叶混在其中,陈昭龙要求採茶工,务必採得标準、採得乾净,是指「尽量不要採到比较成熟的茶叶,茶菁条件一致,所需要的走水节奏才会同步;如果没採乾净,则会影响下个季度的收成。」
陈昭龙认为製茶师傅的要务是把茶菁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为茶加分。
採茶过后,是修剪茶树的时刻,背后也藏有学问。剪得太低,新长出来的春茶就不够茂密;太高的话,则会长得过于繁盛,导致茶菁不够饱满硕大。施肥上,每季所使用的肥料都不相同,像是茶树刚採收完、重新冒芽之时,需要补充氮素,并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施肥,避免一次下得过重,造成土地和茶树的负担。此外,茶园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陈昭龙自家的茶园都处于背阳区域,由于日照时间较短,会酝酿出口感柔软与香味秀气的茶水;反之,面阳茶园所製成的茶叶,茶汤口感较为刚硬、香气奔放。
陈昭龙强调,不论柔软或刚硬、秀气或奔放,这些特色各有所好,没有好坏区别,製茶师傅的要务是把茶菁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为茶加分。
让每一款茶都是精心之作
从小在茶业世家中耳濡目染,陈昭龙早已在製茶工序上得心应手,扎根于从小生长的茶区,日复一日埋首于茶园到茶厂,不仅不断创造出好茶,更为自己的製茶生涯持续写下辉煌时刻。
从茶园管理开始控管製作出的优良冬茶。
过去,他曾在学习路上吃过前辈的闭门羹,如今却选择大方不藏私,「就是吃过苦头,所以面对那些真正想学製茶的人,我很愿意给予机会,也想让他们少走冤枉路。」陈昭龙观察到近来製茶产业落实分工,许多新生代製茶师只精通其中的一、两项,因而肩负起传承的使命开始培养徒弟,也鼓励他们参加比赛,从中获取宝贵经验。
製茶职人陈昭龙。
问及製茶人生至今,可用哪一种茶比拟?陈昭龙笑着说:「每次做茶,我都全心全意投入,每一款茶都是精心之作。」他的冠军心法简单却很深刻:「用心把每件事做好。」这不仅是製茶道理,是他能以平常心面对竞赛的致胜关键,更是做人处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