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乔亚巡迴展 策展人专访抢先看:「路易丝的作品总是光与影的混合。存在着超凡脱俗的美丽、释放与平静的时刻。」
近年备受国际瞩目的布尔乔亚巡迴展,继东京森美术馆后,今年三月来到台北富邦美术馆,即将于3/15开展。通过纽约伊斯顿基金会(The Easton Foundation)策展人 Philip Larratt Smith 专访,直击展览亮点!
by Melody TU-2025/03/14更新
採访&整理撰文/涂千曼;现场口译/Ting Hsieh;协力/富邦美术馆
有人描述路易丝是女性主义艺术家,但她并不想被贴上限制的标籤,希望自己被视为艺术家──恰好是女性的一名艺术家。
Melody TU 採访拍摄
近年备受国际瞩目的布尔乔亚巡迴展,自2023年初登澳洲雪梨新南威尔斯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AGNSW),2024年来到义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与日本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今年来到富邦美术馆,让台湾观众可以大规模地亲炙布尔乔亚的作品。《美丽佳人》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向纽约伊斯顿基金会(The Easton Foundation)策展人 Philip Larratt Smith 提问。
路易丝.布尔乔亚《蹲伏的蜘蛛》(Crouching Spider),2003,铜、棕色抛光铜绿、不鏽钢,270.5 x 835.7 x 627.4 公分 Photo: Ron Amstutz, ©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策展人领路~看懂巨型蜘蛛艺术家
- 善于说故事、充满心理张力、让人共鸣的布尔乔亚
- 亚洲观众必看,家庭是支柱也是伤痛来源
- 巡迴展来到台湾的缘分
- 策展人推荐!三大展区核心作品
- 艺术可能疗癒我们吗?
▋ 善于说故事、充满心理张力、让人共鸣的布尔乔亚
法裔美国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请以策展人的视角,为台湾的观众们,选择三个词彙描述您心目中的布尔乔亚。
Philip Larratt Smith:我认为路易丝是一名伟大的「说故事的人(storyteller)」。从过往或当下,她善于发掘生命日常的大小事件,转化为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图像与象徵。Melody TU 採访拍摄
第二个形容,我认为是「充满心理张力的(psychologically charged)」。路易丝对于人际、家庭内部的关系、性,有着非常独特的观点。她的作品具有相当强大的心理张力,涉及我们所有人共有的情感:害怕被抛弃、焦虑、孤独,与人连结的深层需求……。路易丝不仅仅是三个词彙可以描述的。
由此,第三个字是「普世的(universal)」。在路易丝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类普遍拥有的情感。有人描述路易丝是女性主义艺术家,但她并不想被贴上限制的标籤,她希望自己被视为艺术家──恰好是女性的一名艺术家。当然,路易丝的作品反映了女性独有的经验,是探索许多性别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些作品体现了路易丝独特的世界观,充满了心理与情绪元素,人们即使不了解她从小到大的故事背景,与路易丝的作品相遇,也能获得共鸣。
Melody TU 採访拍摄
▋ 亚洲观众必看,家庭是支柱也是伤痛来源
布尔乔亚巡迴展最初是如何成形的呢?在台湾、日本、义大利、澳洲的展出,如何决定展览诠释的方向?与美国相较,欧、亚、澳三洲可能有哪些不同的艺术氛围、民情与考量?未来还有哪些巡迴地点或规划可以分享吗?
Philip Larratt Smith:这趟巡迴展最初的构思,是澳洲雪梨新南威尔斯美术馆的路易丝・布尔乔亚大型展览。后来去到东京森美术馆,再改版来到台湾,可以说已经历了几次迭代转生。在东亚的巡迴展,最后一站会去到韩国。我们其实并不去特别考量日本、台湾与韩国的民情,但在我看来,路易丝的一些主题,在东亚共有的文化中确实变得更加突出。例如,路易丝相信家庭是世界运作的支柱。尽管家庭关系作为生存基本结构的必要性、戏剧性与复杂性,也是巨大矛盾与痛苦的根源。
我的童年从未失去魔法,从未失去神祕感,也从未失去戏剧性。(My childhood has never lost its magic, it has never lost its mystery, and it has never lost its drama.)──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1911 年,路易丝出生于一个五口之家。1938年,她和艺术史学家丈夫 Robert Goldwater 结婚后搬到纽约,有了三个孩子,也拥有自己的一家五口。你可以看到5这个数字,贯穿在她许多的创作中,例如五朵花、五根针、五枚眼睛等等。家庭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我也看见家庭在台湾文化的重要性,这势必将引起台湾观众的共鸣。Melody TU 採访拍摄
路易丝的艺术与生活总是分不开来,界线融于无形。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位「忏悔」的艺术家,把作品当作一种日记。这可能与我们现在的社群媒体世界发表日常心情相似,也是她的作品立于时代不朽的原因。
▋ 巡迴展来到台湾的缘分
请与我们分享这次纽约伊斯顿基金会与富邦美术馆的合作。您对富邦美术馆与台湾有哪些印象?最初如何牵起缘分,选择台湾的富邦美术馆作为巡展地点?
Philip Larratt Smith:我本来就知道台北有新美术馆的规划。偶然间,时机让我们将这个展览带到了台北。
伊斯顿基金会了解到台湾有着具品味的观众与收藏家,很早就想在这里展出路易丝的作品。展览来到富邦美术馆,主要是因为森美术馆居中协调,从南威尔斯美术馆承接展览后,负责组织在东亚巡迴的艺文机构场所。正好去年(2024)五月富邦美术馆开幕,就像一个礼物,灵活而有弹性的挑高空间,很适合完整呈现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我们相信这栋建筑能够丰富台北文化景观,并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世界级展览场馆。
Melody TU 採访拍摄
通过这次与森美术馆、富邦美术馆的合作经验,您如何看待亚州企业型美术馆的发展与未来呢?
Philip Larratt Smith:有些国营或公共美术馆,具有特定功能。不同的企业型美术馆,正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近年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私人艺文机构与场馆正在兴起。重要的是要去观看这些私人美术馆的策展品质?它们的目的与使命是什么?
像是富邦美术馆的馆长 Maggie(翁美慧),致力于推动美术教育与慈善公益,希望让大众用实惠的成本就能接触艺术,这是可贵的事情。如同我们伊斯顿基金会,希望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让更多人知道,推广原创的创作。
Melody TU 採访拍摄Melody TU 採访拍摄
▋ 策展人推荐!三大展区核心作品
此次台湾以「不要遗弃我」、「刚从地狱回来」及「天空的修复」三大展区,通过80余件作品呈现布尔乔亚长达70年创作生涯。可以请您推荐每个展区最不容错过的核心作品吗?
Philip Larratt Smith:展览分为三章,几乎就像是黑格尔的理论「正反合」──路易丝的作品从母亲转向父亲,最终达到的是母亲与父亲的综合体。透过艺术她找到了一种方式,将情感注入永久的形式中。整个展览就是路易斯生命经验与情感昇华的缩影。
我很喜欢「不要遗弃我」展区的一件作品,名为〈The Reticent Child(沉默的孩子)〉,这是一幅带有凹面镜的大型雕塑,讲述了路易丝小儿子的故事。小儿子比预产期还要晚了两周出生,路易丝说他可能是拒绝出生。孩子从小沉默寡言,长大后更是疏远,离开了母亲。路易丝试图透过这件作品来探索生活中的事件,理解为什么他会成为现在的样子。凹面镜很重要,因为它会扭曲你所看到的影像。当你从正面看雕塑时,背面有一个扭曲的反射。由于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路易丝正在讨论这些事件的本质,而我们的记忆并无法忠实地还原实际发生的事情,它会根据我们现在的观点而受到限制和变化。
〈The Reticent Child(沉默的孩子)〉|Melody TU 採访拍摄
另一个作品,是「刚从地狱回来」展区的蜘蛛牢房〈Cell(蜘蛛)〉,来自路易丝在1990至2000年代制作的一系列建筑装置。路易丝想要创造一栋建筑将她的工作与外界隔离,并创造一个完全受控的空间,她可以在其中展示生活的布料与元素,有时是她穿过或她母亲穿过的衣服,或她自己制作的物品。
〈Cell(蜘蛛)〉与她的母亲有很大关系。路易丝认为蜘蛛是对母亲的颂歌,既是保护者,也像母亲身体一样是一个包容性建筑。在这里,蜘蛛似乎在身底结成网络的笼子,里面装着挂毯的碎片。让人想起路易丝家族的挂毯修复、各种她童年时期的元素、焦虑与过去关系的象徵。这是非常复杂精巧、值得玩味的作品,也是路易丝的杰作之一。
〈Cell(蜘蛛)〉|Melody TU 採访拍摄
「天空的修复」展区,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是一个小型雕塑〈修剪造型IV 〉。雕塑描绘了失去一条腿的女人,有一根拐杖,她的头被一棵树取代了。这棵树向四面八方生长,她拐杖上方的一只手臂折断了,砖块里长出了一根新的树枝。对路易丝来说,这象徵着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破坏、没有痛苦,就没有新的成长。路易丝相信艺术是她生存的机制,让她能够度过日常的困难,排解负面的家庭状况、被遗弃的感觉与不想要的情绪。
〈修剪造型IV 〉|Melody TU 採访拍摄
▋ 艺术可能疗癒我们吗?
您期待通过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展览,为台湾观众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或许可能是疗癒吗?
Philip Larratt Smith:路易丝说过:「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刚从地狱回来,顺便说一句,太精采了。)」展览讲述路易丝的艺术历程,同时也传达这样一句话。艺术让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从此治癒。
对路易丝来说,创作是宣洩情绪的方式,但并非永久的解决方案。不是说创造了一件艺术品,她就变得快乐了。从很多方面来说,艺术家并非一个崇高的人物,就像薛西弗斯一样,不断要把大石头推回山上,但大石头又一直滚落下来。她认为自己像是个倖存者,重复循环这个过程。路易丝的作品总是光与影的混合。存在着超凡脱俗的美丽、释放与平静的时刻。有些时刻是相当沉重的。但路易丝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展览在三楼以鼓舞人心的调性收尾 。再次释放的时刻,像是某种和解。这可能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特别是后期的作品,路易丝透过艺术治疗自己,也修复人际关系。
路易丝的作品总是光与影的混合。存在着超凡脱俗的美丽、释放与平静的时刻。
Melody TU 採访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