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铭福集团这家在台湾深耕五十多年的环保企业,从回收废五金、汽车零件,到电子废弃物与电池再利用,一步步将循环经济带入产业核心。凭借坚定的企业理念与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创办人陈福松以「回收即是创造价值」为信念,带领企业成为台湾资源回收的领头羊;而如今,这项重任正準备由包括他的女儿,铭福集团副董事长陈奕洁等三位子女接棒,在全球绿色经济浪潮中,开创新局。







台湾资源回收先驱

「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赚钱,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句话道出了陈福松创业至今不变的信念,也是铭福集团成立的初心。五十多年前,他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从一场公园里的小型回收行动开始,进而推动台湾第一批「资源回收」概念。当时回收在台湾仍是模糊的概念,没有人知道这个行业该怎么做,甚至政府都没有明确政策指导。然而,凭着对环境的热爱与执着,他在没有资金、没有市场依据的情况下摸索前进,开启了一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做的是对的事,但要让市场相信我们,必须要靠行动。」陈福松回忆,当时他亲自进口废五金,再利用拆解技术分类金属与铝材,一步步构筑起完整的回收体系,甚至远赴海外学习先进技术。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他最终打造出台湾第一个完整的环保回收供应链,让这个曾经无人问津的产业,成为台湾绿色经济的基石。

打造全球资源循环标準

铭福集团不只是要做好回收,更要成为资源循环的标準制定者。这些年来,他们不仅是台湾第一个将报废车辆粉碎分类技术导入的企业,也在国际间引起高度关注。来自美国、德国、澳洲甚至马来西亚的专家,纷纷来台参访,试图了解这套高效能的回收管理系统,并借镜应用到当地市场。「技术创新,从来不是单纯的硬体升级,而是整体系统的优化。」陈奕洁指出,铭福集团目前积极导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个回收资源的流向都能透明追踪,从而提升回收材料的可追溯性与信任度。此外,铭福也与政府合作,推动2050年净零碳排计画,透过智能制造降低回收过程中的能耗,确保环保产业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依然能维持高效运作。我们好奇铭福的下一步,她的回答相当明确,「台湾市场虽然稳定,但真正的机会在国际。」铭福集团计画将成功的资源循环模式输出至东南亚,甚至与欧美企业合作,建立全球回收联盟;试图透过技术、政策与市场的结合,让绿色经济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剑指世界。

传承与创新并行

随着时代变迁,企业不只是回收塑胶、金属,而是转向更复杂的资源循环体系。从传统的报废车辆回收,到现在的废电池处理、电子废弃物再生,铭福集团始终站在技术的最前沿。接棒的陈奕洁,带着新世代的视角,试图在既有的基础上,开创企业的新局面。「接班最困难的,从来不是学习产业技术,而是如何在父亲的脚步下,找到自己的领导风格。」她坦言父亲的工作节奏极快,所有决策几乎是凭直觉完成,但新世代的企业管理,则讲求系统化与精準分析。陈奕洁接手后,第一步就是重新梳理集团内部的管理模式,确保每个部门能够在既定框架下有效运行,而非仅仅依赖个人经验。「我们给的答案必须不伤害他人,也不可以偏颇,绝不能给错方向。」这是她在学习接班时,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原则。环保回收产业本质上是一门精细工,无论是法规变动、技术突破,甚至是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可能让一个企业的成败产生剧烈的影响。因此,她带领团队引进大数据分析,精準掌握市场动向,并透过AI优化资源再生效率,让回收不只是降低浪费,而是成为高附加价值的经济模式。

家族企业的新世代挑战

家族企业在代际交替时,往往面临内部文化与市场环境的双重挑战。陈奕洁深知,企业不能单靠传统模式运行,因此她採取「专业化管理、多元化投资」的策略,确保企业在传承的同时,仍能保持竞争力;除了引入非家族背景的专业经理人,让企业运作更趋系统化,同时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市场,让铭福集团的未来不仅侷限于传统回收产业,而是站上绿色科技的前沿。「传承的关键除了延续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企业找到属于新时代的竞争优势。」她认为,铭福集团的强项在于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而未来的挑战则在于如何让这些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因此,陈奕洁特别强调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希望透过学习与策略联盟,让铭福集团在全球资源循环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环保是一种社会责任

对陈福松而言,铭福集团的存在价值不只是营利,而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从最初的资源回收,到如今涵盖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全球布局,他始终相信,企业的成功不在于市场份额,而在于它对社会的影响力。「我们不只是做回收,而是在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陈奕洁补充,「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责任。」在这条绿色创新的道路上,铭福集团仍将继续前行,为世界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