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沟通不该追求「起死回生」

有段时间我很常收到学员问我:「老师,我和对方现在的聊天变这样了,有办法起死回生吗?」

每次收到这类问题,我都感到伤脑筋。

让我为难的,其实不是如何「逆转对话」,坦白说大多数的对话要是让我一步步下指导棋,或是亲自来聊。那至少有八成以上的机率,我有把握让一个对话「重生」。

真正让我懊恼的是,很多人对于沟通技巧的理解是粗浅的,他们不明白沟通的重点在稳中求胜,而不是让关係走向破产,再想着怎么极限反转

沟通的重点:稳中求胜

那你该怎么理解稳中求胜的沟通技巧呢?

举个古老的故事为例吧,古代有一名医扁鹊,因为医术超神而为人称道。

然而有次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家三兄弟都学医,谁的医术最高?」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文侯惊讶问:「那为什么只有你名动天下,他们两个一点名气都没有?」

扁鹊答:「我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他便一点名气都没有。

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防止别人酿成大病。病人刚开始感冒咳嗽时,他就用药将人治好了,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被人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

我呢,就因为医术最差。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然后下虎狼之药,起死回生。

这样全世界便都以为我是神医。

但想想看,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这个人元气稍有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呢,命是救回来了,可元气大伤,您说,我们家谁医术最高明?」

高明的沟通技巧:培养而非逆转

我以为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沟通的本质。

其实沟通技巧的关键不在于「逆转」,而在于「培养」。

有次一位学员K也问了我类似的问题,我和他说:「与其去想着如何起死回生,不如重视关係上的培养,那你和他人的沟通自然会顺畅无比。」

K当下不解问我:「培养?是指说我要保持微笑?忍让?包容对方吗?」

我听他这么说,便知道他对沟通技巧有了另一层误解,他以为培养关係就是「温良恭俭让」。

我回应他:「不是的,培养指的是,你让对方知道,你有把他的话听进去,你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但这不代表你完全同意他。」

K再问:「我不同意他,不就代表我否定他了?」

我说:「这是两回事,否定对方代表你做出了「反驳」,那势必破坏对方的分享欲,让你们的关係变差,但不同意指的是「你承接了他的情绪」,但你没有反驳他。」

为了让K理解分别,我举了一个例子和他分享。

错解沟通技巧的误区:封闭式沟通

有个学员敏敏曾向我抱怨,他和伴侣的沟通出了问题:

「我们之间不知道怎么了,原本无话不聊,现在只剩下聊工作。每次我问他今天过得好吗,他给我的回应都是「还好」、「还行」、「就那样啊」,让我想接话,也不知道怎么接下去。」

原本他一直以为,是他对伴侣失去吸引力了,但我细看他们的对话后,发现问题出在他们陷入了,缺乏有效沟通技巧的封闭式沟通

什么叫做封闭式沟通呢?

封闭式特性是:

1、能短则短

对方只要能用 3 个字回应,就不会用上 5 个字,能用 5 个字,就不会用 7 个字。

比起使用长句,他更喜欢用单词,比如说随便、都好、还可、ok、没差。

2、不加入自己的意见

正常人在表达的时候,都不会自觉的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语言当中,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就是透过这种惯性。

但封闭式回应就不是如此,回应者会尽量避免加入意见,以及个人的观点。

所以回覆的内容,就只会剩下答应、不答应、是、不是,但没有好、不好等等的评价语。

3、不反问,不延伸话题

最后一个,也是封闭式回应最重要的特性是,对方总是想「终结所有的对话」。

回答完是以后,他不会交代细节,回答都可以,他也不会说明自己的喜好。

陷入封闭式回应的人,不做反问,也不延伸话题。

突破困境的沟通技巧:传递理解的意愿

从表象看来,你肯定会想:「敏敏的伴侣也太过分了,不管敏敏抛出什么话题,他都能句点掉,那乾脆别聊了吧。」

是,你说的是部分事实没错,但身为教学者,我必须协助学员探究现象的成因。

我检视了敏敏和伴侣的聊天,发现他俩不是从交往的第一天开始,就陷入【封闭式沟通】的。

我看到的是,某次他的伴侣想分享工作上的难处,敏敏却给出了「说教」,谈论了很多「大道理」,顺带还暗示了伴侣「抗压能力差」。

从那次的对话后,他俩的关係就急转直下了。

学员K听完故事后问我:「那我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不能给别人意见吗?是不是只要给出意见,就破坏对方的情绪,变成封闭式对话了?」

我说:「如果你能在对话中运用正确的沟通技巧,多做一件事,那就算你给出意见,对方还是会愿意聆听,气氛也依然会是和谐的。那个关键叫做——【传递理解的意愿】。」

厉害的沟通,得从滋养关係下手

说回扁鹊的故事,扁鹊提到:「大哥的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一个人的病未起之时,他一望气色便知,然后用药将其调理好,像我大哥这样治病,人的元气丝毫不伤。」

而我认为,传递理解的意愿,就是一种「滋养关係」的良方。

当你精通这项技艺,就能做到在「丝毫不伤及关係」的情况下,和他人建立起关係,并且在这段关係中,你俩都可以畅所欲言,就算意见不合,也不伤及情感。

这也才是我认为真正高明的沟通技巧。

掌握沟通的高手不会等关係面临崩溃,才急于寻找解方,而是在日常中就点滴累积,防患于未然。

那把治病换成沟通,你可以怎么做呢?

我认为你可以做的是:

    • 把对方情绪承接好
    • 让话题在聊天中自然流动
    • 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

那当你有意见想发表,有价值观想传达,有情感想抒发,都会是信手捻来就能轻易做到的事。

那既然这些沟通技巧这么重要,为什么有意识投入学习的人却不多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比起「一句话就能扭转气氛」,或是「一招破解已读不回」,你要投入心思练习传递理解的能力,是需要花上大把时间和耐心的

沟通技巧的实践

我在确认K已明白「传递理解的意愿」的重要性后,我请他尝试在之后的课程中,于每次的作业都尽力去完成。

第一週他就遇到了不少挫折,因为他太习惯「先说自己的意见」了,这让他即使想承接情绪,也会被惯性给带走。

第二週K开始渐入佳境,他知道怎么反映对方的情绪,让对方感受到他的理解与重视。

待第八週课程结束后,K分享了一个惊人的发现给我:

「以前我和别人聊天总会因意见不合擦枪走火,或是搞到和对方剑拔弩张,但现在我发现,当我能先传达出理解他们的意愿时,他们反而更愿意听我的建议了。」

更令人欣慰的是,不只是工作,他和伴侣的关係也有了显着变化。

他说:「另一半说我的沟通变了,变得更会听他说话了。以前他觉得和我分享心事像是在和机器人聊天,但现在他说和我聊天很舒服,觉得我更在乎他了。」

如何正确的学习沟通

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学习沟通技巧,是因为碰到了困境、难题,还有非常艰难的状况。

这时候你会需要「一句神回」、「起死回生」是很合理的,但站在教学者的立场,我衷心希望你这辈子都不需要这么做。

只要你能学会传递理解,那你就不需要学习「极限反转」,与其等关係破裂再来救场,不如一开始就用好的沟通好好滋养它。

【P.S.】如果你也想改善自己的沟通技巧,但不得其门而入的朋友,也欢迎你参加我开设的《沟通力》,我会教你如何传递理解的意愿,让别人自然想和你聊天,想听你说话,并在沟通中真正做到「稳中求胜」。